“天下之治,由得贤也;天下不治,由失贤也”(《河南程氏文集·上仁宗皇帝书》)。这层意思浅显得很,可谓是“卑之无甚高论”,可若要真正操作起来,则不免眼高手低,居大不易。有的人放在某个位置上,无疑是顶呱呱一把好手,战略谋划高瞻远瞩,战术运作滴水不漏;可一旦挪动到另一个岗位,却难免是老虎爬树——干瞪眼了,事事失机,处处碰壁,非出尽洋相、闹足笑话不可。所谓“有所长必有所短,有所明必有所敝”。
历史上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时代的马谡。此公作为一名高级参谋,真是一块难得的材料,他的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”战略建言,让统帅诸葛亮找到了平定南中叛乱的正确途径,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战略大后方的稳定巩固问题,“纲纪粗定,夷汉粗安”(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)。可还是这位马谡,作为一方军事主将,他大考的成绩却只能打零分。街亭一战,他拘泥兵法教条,以卵击石,结果让老谋深算、韬略过人的曹魏大将张郃杀得丢盔弃甲、一败涂地,一手葬送了诸葛亮好不容易才操持起来的第一次北伐之举。马谡的经历,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:人才乃是“专才”,绝非“全才”,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,人才能否真正发挥作用,关键在于定位准确,任用恰宜,能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,否则必定是事与愿违,越帮越忙。
对人才性质上的这种差异性,古人早已有所察觉,于是乎便有了“因人授任”的用人思路,“因事设官,量能授职”,即根据人才的具体条件,授予相应的职务,达成特定的目标:“夫大将受任,必先料人。知其材力之勇怯,艺能之粗精,所使人各当其分”(《武经总要》前集卷一)。